当前位置: 首页 > 藏羌研究 > 正文

羌族建筑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09-06-25 [来源]: [浏览次数]:

羌族建筑以羌族碉楼民居、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史学家、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皆谓羌族建筑是中华建筑的标本、原型,中华建筑起源的“三原色”——穴居、巢居、帐幕都可以在羌民居中找到蛛丝马迹,中心柱则是羌族民居古制遗存的典型反映。《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冉駹者······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蜀中广记·风俗记》引《寰宇记》:“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亦有板屋土屋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羌族民居共分四类:一、石砌民居;二、土夯民居;三板屋(阪屋);四、碉楼民居。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十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一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民族研究所协助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指导汶川地震灾后特色建筑文化重建,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得到政府和群众高度评价。

图一 石砌民居

图二 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