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朗(羌语音译),是羌族歌和舞的总称。是羌人对大山、羌寨、白云蓝天、深谷大川、春夏秋冬、森林江河等自然景观和社会历史、神袛圣灵、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等人间万象抒发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萨朗从远古走来,流传至今,带着古朴原始的羌家风情,用又歌又舞的独特方式,表达着民族的情感。其风格浓郁,旋律优美,舞蹈特别,词汇丰富。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萨朗与羌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也是羌人对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羌族人以萨朗这个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欢快的喜庆萨朗,还是凄婉的忧事萨朗,无论是美妙动人的“节吾布”萨朗还是庄严神秘的祭祀萨朗,无不包含着浓浓的古羌文化元素,穿越千年,传承至今。
一个民族的歌舞风格的形成,一定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其民族性格密切相关。这支从游牧民族成为山地民族的羌人崇尚大自然,信奉万物有灵,生活和文化都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山川紧密相关。因此,大山是萨朗的舞台,羌族人的歌声伴着奔腾不息的江河,一同赞美大自然,讴歌新生活,羌族人多彩的舞蹈随着山风与森林、伴着蓝天和白云共舞,表达羌族人的乐观豁达,与对和谐安康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经研究,风格浓郁,旋律优美而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萨朗,主要分为歌和歌舞两种形式。歌的形式有:山歌(羌语称纳那),情歌(羌语称苕西),颂歌(羌语称卡普),苦歌(羌语称热鲁),叙事歌(羌语称热米),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酒歌(羌语称喜热木),婚礼歌(羌语称日瓦热木),丧祭歌(羌语称勒衣布热木),年歌(羌语称节热木),多声部歌(羌语称迪莎),时政歌。歌舞的形式有:喜庆萨朗,节吾布萨朗,婚庆萨朗,礼仪萨朗,瓦尔俄足萨朗,祭祀萨朗,忧事萨朗,集会萨朗,时政萨朗。
萨朗文化源远流长、原始古朴、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文化蕴涵深厚、群众喜闻乐见,它独有的优点和特色,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神秘性和相通性;唯一性和独特性;包容性和和谐性;约束性和规范性。文化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一套工具和习惯。羌族萨朗文化也不例外,它是羌族人民为了满足自己追求自由的本性,超越自然、走向世界,发展思想认识和审美功能的一种工具,它对于生产生活、民族精神陶铸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均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功能;认知功能;美育功能;凝聚功能。
从学术上来讲,萨朗文化包涵了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等的方方面面内容,以其纵深的历史程度和广阔的现实空间,显示出厚重的学术生命力,具有如:社会历史价值、精神文化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健身价值、心理学价值、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多学科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