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参加“城市、移民与族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25--26日,我是专职科研员刘超老师线上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城市、移民与族群’国际学术研讨会”,其发言题目是:《流动的生计抉择:羌族地区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Livelihood Choice of Migration: Research o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thnic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Qiang Ethnic Area)。
近年来,随着羌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羌区民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日趋频繁,羌族地区人口流动呈现多样化表现形式,人口流动背后也带来系列文化传承变迁的问题。人口流动取决于也体现出人们创造生计的能力,羌族地区的几种人口流动类型都是出于生计考虑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基于生计策略满足之上进行的。一种类型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生计得以满足,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呈现较好的状况。另一种类型则是大多数流动人口必须考虑的生计因素,较大层面影响了流动人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羌族地区的几种人口流动类型都是出于生计考虑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基于生计策略满足之上进行的。一种类型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生计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呈现较好的状况。老年一代退休后定居都江堰、郫县、成都等现代化都市之中,基本生计得以满足,进而追求基于一种源自生活经验、文化根基方面的乡土情怀,呈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异地再兴;青年学生不会因为生计问题发愁,进而可以在与异文化接触后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觉,使得更多的青年学生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生力军。另一种类型则是大多数流动人口必须考虑的生计因素,很大层面影响了流动人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的地区以村寨为单位从高半山到低矮河谷地区集体异地搬迁后,出于生计考虑,仍然要回到与老寨子种植经济作物,河谷新寨子与高半山老寨子之间在各种无法切断的联系中产生出文化的横向传承关系;而汶川县龙溪乡夕格村与直台村,灾后整体易地搬迁至成都市邛崃市南宝山镇,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生计考虑,传统羌文化呈现高度在地化特征;尤其中年一代迫于生计,在城市里忙于奔波而无暇顾及文化层面,对民族文化的放弃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