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参加会议 > 正文

刘超参加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学术年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1-14 [来源]: [浏览次数]:

刘超参加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学术年会


2022年11月12--13日,我是专职科研员刘超老师参加由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会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学术研讨会。并以《文化自觉下的日常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阿坝实践经验》为题进行了发言汇报。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总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理论视角,从学理角度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思想基础;第二,历史视角,结合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完善的历史,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深化和成熟的历史;第三,现实视角,基于新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体国情,研究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等。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设计层面,基于实证调查视角来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准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张天浩,2022)。需要深入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基于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探讨那些来自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细节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因与具体实践,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仪式信仰、节日庆典、口头传统中所切实践行的精神文化层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同时兼具宏大理论体系与国家战略决策的时代主题,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将其微观至人们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的做到“落地生根”。理县薛城镇筹边楼、汶川县的“文化四朵花”、茂县瓦尔俄足节日庆典以及舞台剧《牦牛革命》与《辫子魂》,这些优秀经典个案就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对当地人来讲是如此的亲切、熟悉、司空见惯与平淡无奇。也正是这些熟悉的场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背后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逻辑。采用人类学民族学参与观察的方式,走进田野,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参与、观察、思考、梳理、总结、挖掘那些源自人们日常生活与文化观念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基因与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