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26日,我所专职研究员刘超、兼职研究员刘汉文副教授前往松潘县小姓姓参加了当地传统节日毕曼歌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松潘县小姓乡的羌族群众都要跟随亲朋好友,带着丰盛的食物,聚集到一起,举行仪式,唱着祖辈们传唱下来的古老的歌曲。这种歌曲在当地人中称作“妮莎”,其中最古老的一首酒歌叫做“毕曼”,而这些歌曲以一种复音形式演唱的歌曲被称作“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于2008年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声部,是一种音乐演唱形式,指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一个以上的不同声部,而多声部民间歌曲则是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又称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目前,羌族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小姓乡、镇坪乡,茂县太平乡、松坪沟乡以及黑水县知木林等相邻地带,因此该区域又被称作“复音孤岛”。此外,有学者指出:近百年来,茂县西路的赤不苏、渭门、沟口,汶川的羌锋、龙溪,理县的增头、桃坪、蒲溪等地,曾经也是羌族多声部分布的地区之一。自1984年,四川省文化厅汪静泉老师在偶然机会发现了羌族地区的多声部唱法,到2006年羌族多声部“毕曼组合”获得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铜奖,2008年羌族多声部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2015年由羌族学者毛明军整理出版的《羌族妮莎诗经》,收录了102首多声部民歌。如今,羌族多声部已经名扬海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小姓乡当地传统民居

当地人进行毕曼歌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