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田野调查 > 正文

田野调查:我所研究人员前往茂县进行瓦尔俄足节田野调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6-06 [来源]: [浏览次数]:

田野调查:我所研究人员前往茂县进行瓦尔俄足节田野调查

2022年6月1--3日,我所研究人员刘超、兼职研究人员刘汉文,于北京师范大学助理教授张巧运博士,一同前往茂县赤不苏镇曲谷村河西组进行瓦尔俄足节日的田野田野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的参与观察法,针对瓦尔俄足节的起源、流变,节日过程,节日文化内涵以及乡村旅游等主题展开。

瓦尔俄足是羌语“ʁorʁotɕy”的音译,汉语意思是五月初五,又称为“歌仙节”、“领歌节”、羌族的“妇女节”。它是流传于茂县赤不苏镇曲谷村的一项传统祭祀习俗,祭祀对象为一位被称为“萨朗姐”的歌舞女神,参与的主体则主要是村子里出生的所有女性,包括外嫁的姑娘但不包括嫁进来的媳妇,仪式过程从农历五月初三持续到初五,主要有引歌、领歌、接歌、传歌四个阶段。瓦尔俄足节最早是村子里的女性为了祭祀传说中为人间带来歌舞的萨朗女神而进行的祭祀活动,自2006年瓦尔俄足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已演化为一项极具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盛大节日庆典,成为羌族的一项民族符号。自2013年开始,茂县瓦尔俄足在原曲谷乡河西村与县城的古羌城分别举办。在河西村举办的瓦尔俄足祭祀,依然是一项神灵在场延续地方社会神圣性的祭祀仪式。而在县城中国古羌城举办的瓦尔俄足节,已然成为一项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公共性节日庆典。瓦尔俄足节日庆典最终目的是回到“非遗+旅游”“节庆+时尚”“文旅深度融合”“旅游品牌”“旅游动机”“旅游体验”“文化产业和旅游市场的结合”等时代议题之中。当节日庆典具有了国家背景,文化成为旅游资源,它也有了在任何社会背景中生存下去的理由,或者是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此外,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充分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代契机,利用及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打造“一县一节一品”“一乡一文化品牌”甚至“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初步形成了“县市有品牌、乡乡有活动、村村有节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其中主要包括汶川县雁门乡月里村农历十月初一的“褂卧”节(羌年大还愿)、茂县太平乡牛尾寨农历正月初六的“哟咪”节(跳恺甲舞)、茂县赤不苏地区九龙村正月十五的“右戊”节(送龙灯)、理县蒲溪乡蒲溪村农历二月初二的“央儒”节(祭山会)、壤塘壤巴拉节、红原雅克音乐季、松潘小姓乡农历七月十二的毕曼歌节以及北川县青片乡尚午村5月份的“情歌节”等民俗节庆活动。除此之外,四川民族地区还积极开展了送文化下乡、美术摄影图片展、诗歌大赛等文化活动。仅2021年,阿坝州就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1540场次,惠及群众和游客600余万人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11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265个。这些典型个案均是对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家政策与方针的感召之下进行的乡村文化振兴,更是为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借鉴。

调研人员与瓦尔俄足传承人合影


调研中参与当地人的仪式聚餐,当地称为耍坝子


当地妇女在进行原生态歌曲展演